《巨流河》与南京记忆,那里长眠着齐邦媛的恋人 | 二湘空间
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
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
齐邦媛教授 图源网络
文/丁芳芳
今天上午9点半直播开始,直播间购买的《心的形状》优惠价39.8,且都赠送二湘手签的便签
《巨流河》是台湾齐邦媛教授八十高龄时写于“人生最后书房”的作品,曾在两岸引发阅读热潮。我首先是被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的评论打动,然后有了阅读此书的冲动。今年初夏,在哈佛拜访王教授时,他说到,这本书对他来说有种特别的意义,写评论是因为“有相同的身世之感”。他甚至还记得那个夏天的写作,他随手一指办公桌:“就在这台电脑。”我觉得可以感受到那一刻他内心的波澜起伏。昔日的历史烟云,家与国的“离散”之痛,非经过之人不能深刻体味。
回国后细细阅读《巨流河》,不出所料,那些看似平实的文字吸引了我,有些章节竟是不断回味,特别是其中有关南京的城市记忆。
齐先生1924年出生于辽宁铁岭,1930年随母亲前往南京与父亲团聚,1933年入读南京鼓楼小学,1935年又在南京山西路小学毕业,抗战胜利后再回南京。齐先生这样写南京的家:“对面有一大片空地,长满了高大的槐树,初夏时开着一串串淡黄色的香花,是我终生的最爱,和芍药花一样,给我强烈的家的幸福感。”烽火连天,岁月动荡,家的温暖却和那些花儿迭印着,一起留在了记忆深处。
她又写道:每天早上,会和邻巷的同学及表哥一起“沿着新修的江南铁路铁轨去上 鼓楼小学 ,路上有开不尽的蒲公英和杂色小花”……二条巷、鼓楼小学、宁海路的民国小楼,这些熟悉的地名就在我的近旁,每每唤起的,都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奇妙感受。每天的上班路上,看着车流拥堵、高楼林立,那些空地、铁轨、花朵,都已不见踪影。然而凝望宁海路一幢幢民国小楼,想着这些房前屋后隐藏着多少历史烟云?也许其中一幢就曾是齐先生的家吧?绿荫丛中,半个多世纪前,那个东北小姑娘蹦跳的身影隐约可见,那些流亡学生含泪吟唱“我的家,在东北松花江上”的歌声隐约可闻。
在南京城陷之际,她那“温和洁净、英挺有大志”的父亲,仍坚持去上班,却被半街瘆人的寂静逼了回来;城破之时,人群仓惶撤离的下关码头,生死一线间,逃离者拥挤不堪,不少人从长长的跳板上直接被挤掉江中,来不及逃离的人在江边被屠杀,大片大片江水被鲜血染红,人间最惨痛的记忆,莫过于此……
五十多年过去,依然是在这长江边。滨江大道修好后,在滨江口看日落已是我和家人闲暇时的保留节目。江水浩瀚,落日辉煌,这人间盛景,与齐先生笔下大段大段再现战争残酷的白描文字交相叠印,让人无法不去深思:当年这里何以成为人间地狱?如何才能不让历史重蹈覆辙?这情影的重叠,让我深切体味到齐先生所说的人类的悲悯,体味到和平岁月里我们习以为常的美丽江景和城中万家灯火,是多么地温暖和值得珍惜。
图源网络
书中最令人难忘的,还有齐先生的恋人张大飞。这位抗战飞虎队的英雄,26岁即在对日空战中为国牺牲,葬在了南京航空烈士墓。那缕短暂而恒久的爱的光芒,始终温暖着她寒冷的离散岁月。我想有很多南京市民也许还不知道,那块矗立在城市东郊、刻有“张大飞”名字的普通墓碑下,曾有那样的生离死别和铭心思恋。所有相爱的会心甜蜜,点点滴滴的温暖记忆以及永失所爱的深切痛楚,并不能随时间之河流逝。
半个世纪之后,越海翻山而来的齐邦媛先生,曾在这里一点一点,找到昔日恋人的名字,轻轻抚摸,深情如昔。她始终记得,故乡那些美丽的大朵大朵的芍药花,正在挺拔的大树下婉约生长;她也始终记得,暮色苍茫中爱人在山垭口的那一眼回望,刹那而永恒。蕴于其中的家国交融的复杂历史情怀,又岂是儿女情长的肤浅解说可以涵盖?
对于生活在南京的人们而言,这本书的动人之处,正在于普通个体对南京这座城的真切历史记忆。个人和家庭的命运,无法避免地卷入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,那些亲身经历的独特细节,正是对大历史最细致真诚的阐释。书的结尾,读到齐教授独坐海边,东北的巨流河和台湾的哑口海终于在她内心相融相聚,她以平静之笔,写完了由个体生命所承载的历史。齐先生在书的序言中感谢王德威教授的鼓励:“回应时代暴虐和历史无常的最好方法,就是以文学书写超越政治成败的人与事。”诚哉斯言!在我看来,这些文字是她横渡人生河流的舟楫,也是南京城不应磨灭的“有情的历史”。
丁芳芳:文学博士,发表多篇作品。曾任“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”评委。获江苏省第26届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、首届国际戏剧“学院奖”。本文原载于《南京日报》。
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,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,与本平台无关。第一盘货:工厂卫衣,牛仔裤。衣都是男女同款的,一家人都可以穿。有合适的可以多囤几件换着穿,超值!
第二盘货:EYECROXX乘号眼镜。得物上眼镜类目的TOP级,超出国标标准检测。产品出口美国、法国等20多个国家,非常受欢迎。
第三盘货:纳兰杜。他家是我们包包品类常上线的品牌,最大的特点就是款式多、性价比高、时尚百搭。
《巨流河》作者齐邦媛去世,她终于回到父亲念念不忘的故乡,回到片瓦无存的祖居